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7.9 水旋澄清池
7.9.1 水旋澄清池宜用于中、小型工程的高浊度水处理,可适应低温、低浊和原水水质的变化。当投加聚丙烯酰胺和普通混凝剂,且进水含沙量为60kg/m³~80kg/m³时,出水浊度可小于20NTU。
7.9.2 水旋澄清池的主要设计参数应通过试验或参照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当无参考资料时,可按表7.9.2的数值选用。
表7.9.2 水旋澄清池主要设计参考数值
7.9.3 当采用两种药剂联合投加时,聚丙烯酰胺应在池前进水管上投加,间隔10s后在池内进水管口喷嘴前再投加普通混凝剂。
7.9.4 当进水出现低温低浊或低温高浊时,可进行泥沙回流,并将导流筒下降,絮凝时间应增加为30min~40min。
7.9.5 处理高藻和有机污染的高浊度水,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改进的旋流澄清气浮池,当进水浊度小于10000NTU时,出水浊度可小于10NTU。
7.9.6 水旋澄清池应采用机械排泥,直径小于10m的小型池可采用穿孔管分段重力排泥。泥沙回流管与进水管上的水射器应相接,并应设有反冲洗管。
7.9.1 水旋澄清池的适用范围。
本条文根据原西北给水排水设计院“水旋澄清池试验报告”和“西北-Ⅰ型”水旋澄清池生产试验总结资料编写。
“西北-Ⅰ型”水旋澄清池是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早期研发的适合于高浊度水处理的新型水旋澄清池。集快速混合、高效絮凝、两次泥水分离和泥沙回流于一体,并在分离区增设斜管,进一步提高了净化效率。采用聚丙烯酰胺和普通混凝剂联合投加时,进水含沙量为(80~100)kg/m³,出水可满足滤池进水浊度要求。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目前已有多种改进型水旋澄清池用于中、小型高浊度水处理的一级处理流程中,运行情况良好。
工程实践中该池设计最大直径16.5m,池深7m。池径再大,池深会过深,故本条文强调适用于高浊度水处理的中、小型工程。
7.9.2 水旋澄清池的主要设计参考数据。
所列数据是参考数据,不是设计指标的硬性规定。
7.9.3 关于两种药剂联合投加位置和时序的规定。
为确保出水水质达到新的国家卫生标准要求,目前多采用两种或多种药剂联合投加或多功能复配药剂的混合投加的强化絮凝技术。本条文根据《高浊度给水工程》《水工业工程设计手册》等编写。
7.9.4 处理低温水时的改善措施。
低温低浊水的主要特点是水的黏性增大和缺少絮凝核心使颗粒的碰撞几率降低,因此增加回流泥沙和延长絮凝时间是提高絮凝效果的措施之一。低温高浊水虽不缺少絮凝核心,但延长絮凝时间或增加泥沙浓度对提高絮凝效果也是有利的。
7.9.5 关于旋流澄清气浮池的规定。
关于特种水质的高浊度水处理,是近二十年来出现的新问题,目前除了本规范第7.9.3条所述的多种药剂联合投加外,还有增设斜管和气浮等强化常规工艺的技术措施,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原水含沙量较高和原水水质多变时,前面还应增设一级预沉构筑物。
7.9.6 关于水旋澄清池排泥的规定。
据调查,采用分段穿孔管排泥,每段穿孔管长约(4~5)m,沉泥基本可排除,但远端仍有积泥。故本条文强调大直径的水旋澄清池应采用机械排泥。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7.8 机械搅拌澄清池
- 下一节:7.10 泥沙外循环澄清池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给水系统
- 3.1 一般规定
- 3.2 系统分类与优化组合
- 4 取水工程
- 4.1 一般规定
- 4.2 取水构筑物
- 4.3 取水泵房
- 5 水处理工艺流程
- 5.1 一般规定
- 5.2 一级沉淀(澄清)处理流程
- 5.3 二级或三级沉淀(澄清)处理流程
- 6 水处理药剂
- 6.1 一般规定
- 6.2 聚丙烯酰胺溶液的配制
- 6.3 聚丙烯酰胺的投加
- 6.4 多种药剂联合投加
- 7 沉淀(澄清)构筑物
- 7.1 一般规定
- 7.2 沉沙(预沉)池
- 7.3 调蓄水池
- 7.4 混合、絮凝池
- 7.5 辐流沉淀池
- 7.6 平流沉淀池
- 7.7 斜管沉淀池
- 7.8 机械搅拌澄清池
- 7.9 水旋澄清池
- 7.10 泥沙外循环澄清池
- 8 排泥
- 8.1 一般规定
- 8.2 泥沙浓缩
- 8.3 刮(排)泥设备
- 8.4 泥沙排除与输送
- 8.5 吸泥船
- 8.6 泥沙处置与利用
- 9 应急措施
- 9.1 一般规定
- 9.2 水源应急措施
- 9.3 水处理厂应急措施
- 9.4 配水系统应急措施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