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3.2 系统分类与优化组合
3.2.1 高浊度水给水系统可分为多水源给水系统与单水源给水系统,又可分为有调蓄水池的处理系统与无调蓄水池的处理系统。对于用水量较大且比较集中,而对水质、水压要求不统一的用水对象,可采用分质、分压、分区给水系统。
3.2.2 应充分发挥高浊度水给水系统各净化构筑物的功能,各构筑物进出水水质和负荷应全面衡量、合理分担。后一级处理构筑物的设计进水含沙量(或浊度)应高于前一级处理构筑物的设计出水含沙量(或浊度)。
3.2.3 高浊度水的预处理系统应以降低原水含沙量或浊度为主,同时还应对原水中的耗氧量、色度、嗅味、有害污染物等其他理化指标发挥一定的综合净化效应。
3.2.4 当采用多水源给水、备用水源给水或区域联网给水系统时,系统内各水源应有机结合、相互联通,并应保证在需要时能及时切换或调度供水。
3.2.1 关于高浊度水给水系统分类的一般原则与划分方法。
3.2.2 关于合理划分水处理系统中各级构筑物的设计负荷的规定。
合理确定各级构筑物设计含沙量(浊度)的进出口参数,将直接影响调蓄水池的容量和各处理构筑物处理效率的有效发挥。进出口参数的合理搭接,是确保水质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如黄河的界面沉降高浊度水一级沉淀池投加聚丙烯酰胺时,其出水含沙量可达到(100~500)mg/L,但二级沉淀(澄清)池进水往往考虑(1~3)kg/m³的含沙量,以确保出水水质的稳定;长江的非界面沉降高浊度水一般不设调蓄水池,为了满足滤池进水浊度的需要,多采用三级沉淀处理流程。各级沉淀构筑物进出水浊度的合理分担和搭接尤为重要。
3.2.3 关于进一步提高浑水调蓄水池等预沉构筑物综合净化效率的原则规定。
这是当前高浊度水处理的需要,已引起科研、设计和生产单位的重视;并采用多种强化技术来提高高浊度水预处理系统的功能。从而改变了过去认为高浊度水预处理只能降低含沙量或浊度的理念。
从另外一种角度分析,高浊度水特点是泥沙浓度高,泥沙颗粒的比表面积较大。据资料分析,当黄河高浊度水泥沙平均粒径0.02mm左右时,其泥沙的比表面积可达(2.5×103~3.0×103)㎡/kg,所能吸附的有机质可达10g/kg左右。利用高浊度水预处理降低含沙量的同时,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作用已被国内外所肯定。
根据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所负责完成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受污染高浊度水净化集成技术与设备》研发成果,以及其示范工程济南黄河一水厂生产实验观测证明,在对受微污染的高浊度水预处理中,降低浊度的同时,去除水中有机污染、耗氧量、总有机碳、色度和遗传毒理学等指标也有一定的效果。
据调查,目前在兰州西固水厂、包头画匠营子引黄水厂、郑州水厂、天津水厂、山西水厂等,也都在高浊度水预处理构筑物或调蓄水池、水库中采用人工充氧、接触氧化和投加具有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功能的新型药剂等,在微污染原水的预处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2.4 本条强调了多水源或联网供水系统确保及时切换或调度供水的重要性。
据资料介绍,为预防突发事件,确保安全供水,目前国内不少自来水公司都计划或已经实施多水源供水和备用水源或区域联网供水系统。但必须保证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及时调度和快速切换运行,才能使相关措施发挥作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给水系统
- 3.1 一般规定
- 3.2 系统分类与优化组合
- 4 取水工程
- 4.1 一般规定
- 4.2 取水构筑物
- 4.3 取水泵房
- 5 水处理工艺流程
- 5.1 一般规定
- 5.2 一级沉淀(澄清)处理流程
- 5.3 二级或三级沉淀(澄清)处理流程
- 6 水处理药剂
- 6.1 一般规定
- 6.2 聚丙烯酰胺溶液的配制
- 6.3 聚丙烯酰胺的投加
- 6.4 多种药剂联合投加
- 7 沉淀(澄清)构筑物
- 7.1 一般规定
- 7.2 沉沙(预沉)池
- 7.3 调蓄水池
- 7.4 混合、絮凝池
- 7.5 辐流沉淀池
- 7.6 平流沉淀池
- 7.7 斜管沉淀池
- 7.8 机械搅拌澄清池
- 7.9 水旋澄清池
- 7.10 泥沙外循环澄清池
- 8 排泥
- 8.1 一般规定
- 8.2 泥沙浓缩
- 8.3 刮(排)泥设备
- 8.4 泥沙排除与输送
- 8.5 吸泥船
- 8.6 泥沙处置与利用
- 9 应急措施
- 9.1 一般规定
- 9.2 水源应急措施
- 9.3 水处理厂应急措施
- 9.4 配水系统应急措施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