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消防规范网

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8.3 施工


8.3.1 水泥为主剂的注浆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场地应预先平整,并沿钻孔位置开挖沟槽和集水坑。
    2. 注浆施工时,宜采用自动流量和压力记录仪,并应及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3. 注浆孔的孔径宜为70mm~110mm,垂直度允许偏差应为±1%。
    4. 花管注浆法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钻机与注浆设备就位;
          2)钻孔或采用振动法将花管置入土层;
          3)当采用钻孔法时,应从钻杆内注入封闭泥浆,然后插入孔径为50mm的金属花管;
          4)待封闭泥浆凝固后,移动花管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进行注浆。
    5. 压密注浆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钻机与注浆设备就位;
          2)钻孔或采用振动法将金属注浆管压入土层;
          3)当采用钻孔法时,应从钻杆内注入封闭泥浆,然后插入孔径为50mm的金属注浆管;
          4)待封闭泥浆凝固后,捅去注浆管的活络堵头,提升注浆管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进行注浆。
    6. 浆液黏度应为80s~90s,封闭泥浆7d后70.7mm×70.7mm×70.7mm立方体试块的抗压强度应为0.3MPa~0.5MPa。
    7. 浆液宜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注浆时可部分掺用粉煤灰,掺入量可为水泥重量的20%~50%。根据工程需要,可在浆液拌制时加入速凝剂、减水剂和防析水剂。
    8. 注浆用水pH值不得小于4。
    9. 水泥浆的水灰比可取0.6~2.0,常用的水灰比为1.0。
    10. 注浆的流量可取(7~10)L/min,对充填型注浆,流量不宜大于20L/min。
    11. 当用花管注浆和带有活堵头的金属管注浆时,每次上拔或下钻高度宜为0.5m。
    12. 浆体应经过搅拌机充分搅拌均匀后,方可压注,注浆过程中应不停缓慢搅拌,搅拌时间应小于浆液初凝时间。浆液在泵送前应经过筛网过滤。
    13. 水温不得超过30℃~35℃,盛浆桶和注浆管路在注浆体静止状态不得暴露于阳光下,防止浆液凝固;当日平均温度低于5℃或最低温度低于-3℃的条件下注浆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浆液冻结。
    14. 应采用跳孔间隔注浆,且先外围后中间的注浆顺序。当地下水流速较大时,应从水头高的一端开始注浆。
    15. 对渗透系数相同的土层,应先注浆封顶,后由下而上进行注浆,防止浆液上冒。如土层的渗透系数随深度而增大,则应自下而上注浆。对互层地层,应先对渗透性或孔隙率大的地层进行注浆。
    16.当既有建筑地基进行注浆加固时,应对既有建筑及其邻近建筑、地下管线和地面的沉降、倾斜、位移和裂缝进行监测。并应采用多孔间隔注浆和缩短浆液凝固时间等措施,减少既有建筑基础因注浆而产生的附加沉降。
8.3.2 硅化浆液注浆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压力灌浆溶液的施工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向土中打入灌注管和灌注溶液,应自基础底面标高起向下分层进行,达到设计深度后,应将管拔出,清洗干净方可继续使用;
          2)加固既有建筑物地基时,应采用沿基础侧向先外排,后内排的施工顺序;
          3)灌注溶液的压力值由小逐渐增大,最大压力不宜超过200kPa。
    2. 溶液自渗的施工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基础侧向,将设计布置的灌注孔分批或全部打入或钻至设计深度;
          2)将配好的硅酸钠溶液满注灌注孔,溶液面宜高出基础底面标高0.50m,使溶液自行渗入土中;
          3)在溶液自渗过程中,每隔2h~3h,向孔内添加一次溶液,防止孔内溶液渗干。
        3. 待溶液量全部注入土中后,注浆孔宜用体积比为2:8灰土分层回填夯实。
8.3.3 碱液注浆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灌注孔可用洛阳铲、螺旋钻成孔或用带有尖端的钢管打入土中成孔,孔径宜为60mm~100mm,孔中应填入粒径为20mm~40mm的石子到注液管下端标高处,再将内径20mm的注液管插入孔中,管底以上300mm高度内应填入粒径为2mm~5mm的石子,上部宜用体积比为2:8灰土填入夯实。
    2. 碱液可用固体烧碱或液体烧碱配制,每加固1m3 黄土宜用氢氧化钠溶液35kg~45kg。碱液浓度不应低于90g/L;双液加固时,氯化钙溶液的浓度为50g/L~80g/L。
    3. 配溶液时,应先放水,而后徐徐放入碱块或浓碱液。溶液加碱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采用固体烧碱配制每1m3 液度为M的碱液时,每1m3 水中的加碱量应符合下式规定:

                             (8.3.3-1)

式中:Gs——每lm3碱液中投入的固体烧碱量(g);
      M——配制碱液的浓度(g/L);
      P——固体烧碱中,NaOH含量的百分数(%)。
          2)采用液体烧碱配制每1m3浓度为M的碱液时,投入的液体烧碱体积V1和加水量V2应符合下列公式规定:

                           (8.3.3-2)

                         (8.3.3-3)

式中:V1——液体烧碱体积(L);
      V2——加水的体积(L);
      dN——液体烧碱的相对密度;
       N——液体烧碱的质量分数。
    4. 应将桶内碱液加热到90℃以上方能进行灌注,灌注过程中,桶内溶液温度不应低于80℃。
    5. 灌注碱液的速度,宜为(2~5)L/min。
    6. 碱液加固施工,应合理安排灌注顺序和控制灌注速率。宜采用隔(1~2)孔灌注,分段施工,相邻两孔灌注的间隔时间不宜少于3d。同时灌注的两孔间距不应小于3m。
    7. 当采用双液加固时,应先灌注氢氧化钠溶液,待间隔8h~12h后,再灌注氯化钙溶液,氯化钙溶液用量宜为氢氧化钠溶液用量的1/2~1/4。

条文说明

8.3.1 本条为水泥为主剂的注浆施工的基本要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常出现如下现象:
    1. 冒浆:其原因有多种,主要有注浆压力大、注浆段位置埋深浅、有孔隙通道等,首先应查明原因,再采用控制性措施:如降低注浆压力,或采用自流式加压;提高浆液浓度或掺砂,加入速凝剂;限制注浆量,控制单位吸浆量不超过30L/min~40L/min;堵塞冒浆部位,对严重冒浆部位先灌混凝土盖板,后注浆。
    2. 窜浆:主要由于横向裂隙发育或孔距小;可采用跳孔间隔注浆方式;适当延长相邻两序孔间施工时间间隔;如窜浆孔为待注孔,可同时并联注浆。
    3. 绕塞返浆:主要有注浆段孔壁不完整、橡胶塞压缩量不足、上段注浆时裂隙未封闭或注浆后待凝时间不够,水泥强度过低等原因。实际注浆过程中严格按要求尽量增加等待时间。另外还有漏浆、地面抬升、埋塞等现象。
8.3.2 本条为硅化注浆施工的基本要求。
    1. 压力灌注溶液的施工步骤除配溶液等准备工作外,主要分为打灌注管和灌注溶液。通常自基础底面标高起向下分层进行,先施工第一加固层,完成后再施工第二加固层,在灌注溶液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溶液有无上冒(即冒出地面)现象,发现溶液上冒应立即停止灌注,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堵塞溶液不出现上冒后,再继续灌注。打灌注管及连接胶皮管时,应精心施工,不得摇动灌注管,以免灌注管壁与土接触不严,形成缝隙,此外,胶皮管与灌注管连接完毕后,还应将灌注管上部及其周围0.5m厚的土层进行夯实,其干密度不得小于1.60g/cm3
    加固既有建筑物地基,在基础侧向应先施工外排,后施工内排,并间隔1孔~3孔进行打灌注管和灌注溶液。
    2. 溶液自渗的施工步骤除配溶液与压力灌注相同外,打灌注孔及灌注溶液与压力灌注有所不同,灌注孔直接钻(或打)至设计深度,不需分层施工,可用钻机或洛阳铲成孔,采用打管成孔时,孔成后应将管拔出,孔径一般为60mm~80mm。
    溶液自渗不需要灌注管及加压设备,而是通过灌注孔直接渗入欲加固的土层中,在自渗过程中,溶液无上冒现象,每隔一定时间向孔内添加一次溶液,防止溶液渗干。硅酸钠溶液配好后,如不立即使用或停放一定时间后,溶液会产生沉淀现象,灌注时,应再将其搅拌均匀。
    3. 不论是压力灌注还是溶液自渗,计算溶液量全部注入土中后,加固土体中的灌注孔均宜用2:8灰土分层回填夯实。
    硅化注浆施工时对既有建筑物或设备基础进行沉降观测,可及时发现在灌注硅酸钠溶液过程中是否会引起附加沉降以及附加沉降的大小,便于查明原因,停止灌注或采取其他处理措施。
8.3.3 本条为碱液注浆施工的基本要求。
    1. 灌注孔直径的大小主要与溶液的渗透量有关。如土质疏松,由于溶液渗透快,则孔径宜小。如孔径过大,在加固过程中,大量溶液将渗入灌注孔下部,形成上小下大的蒜头形加固体。如土的渗透性弱,而孔径较小,就将使溶液渗入缓慢,灌注时间延长,溶液由于在输液管中停留时间长,热量散失,将使加固体早期强度偏低,影响加固效果。
    2. 固体烧碱质量一般均能满足加固要求,液体烧碱及氯化钙在使用前均应进行化学成分定量分析,以便确定稀释到设计浓度时所需的加水量。
    室内试验结果表明,用风干黄土加入相当于干土质量1.12%的氢氧化钠并拌合均匀制取试块,在常温下养护28d或在40℃~100℃高温下养护2h,然后浸水20h,测定其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166kPa~446kPa。当拌合用的氢氧化钠含量低于干土质量1.12%时,试块浸水后即崩解。考虑到碱液在实际灌注过程中不可能分布均匀,因此一般按干土质量3%比例配料,湿陷性黄土干密度一般为1200kg/m3~1500kg/m3,故加固每1m3黄土约需NaOH量为35kg~45kg。
    碱液浓度对加固土强度有一定影响,试验表明,当碱液浓度较低时加固强度增长不明显,较合理的碱液浓度宜为90g/L~100g/L。
    3 由于固体烧碱中仍含有少量其他成分杂质,故配置碱液时应按纯NaOH含量来考虑。式(8.3.3-1)中忽略了由于固体烧碱投入后引起的溶液体积的少许变化。现将该式应用举例如下:
    设固体烧碱中含纯NaOH为85%,要求配置碱液浓度为120g/L,则配置每立方米碱液所需固体烧碱量为:

    采用液体烧碱配置每立方米浓度为M的碱液时,液体烧碱体积与所加的水的体积之和为1000L,在1000L溶液中,NaOH溶质的量为1000M,一般化工厂生产的液体烧碱浓度以质量分数(即质量百分浓度)表示者居多,故施工中用比重计测出液体碱烧相对密度dN,并已知其质量分数为N后,则每升液体烧碱中NaOH溶质含量即为GS=dNV1N,故  ,相应水的体积为V2=1000-V1=1000  。
    举例如下:设液体烧碱的质量分数为30%,相对密度为1.328,配制浓度为100g/L碱液时,每立方米溶液中所加的液体烧碱量为:

                          

    4. 碱液灌注前加温主要是为了提高加固土体的早期强度。在常温下,加固强度增长很慢,加固3d后,强度才略有增长。温度超过40℃以上时,反应过程可大大加快,连续加温2h即可获得较高强度。温度愈高,强度愈大。试验表明,在40℃条件下养护2h,比常温下养护3d的强度提高2.87倍,比28d常温养护提高1.32倍。因此,施工时应将溶液加热到沸腾。加热可用煤、炭、木柴、煤气或通入锅炉蒸气,因地制宜。
    5. 碱液加固与硅化加固的施工工艺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加压灌注(一般情况下),而前者是无压自流灌注,因此一般渗透速度比硅化法慢。其平均灌注速度在1L/min~10L/min之间,以2L/min~5L/min速度效果最好。灌注速度超过10L/min,意味着土中存在有孔洞或裂隙,造成溶液流失;当灌注速度小于1L/min时,意味着溶液灌不进,如排除灌注管被杂质堵塞的因素,则表明土的可灌性差。当土中含水量超过28%或饱和度超过75%时,溶液就很难注入,一般应减少灌注量或另行采取其他加固措施以进行补救。
    6. 在灌液过程中,由于土体被溶液中携带的大量水分浸湿,立即变软,而加固强度的形成尚需一定时间。在加固土强度形成以前,土体在基础荷载作用下由于浸湿软化将使基础产生一定的附加下沉,为减少施工中产生过大的附加下沉,避免建筑物产生新的危害,应采取跳孔灌液并分段施工,以防止浸湿区连成一片。由于3d龄期强度可达到28d龄期强度的50%左右,故规定相邻两孔灌注时间间隔不少于3d。
    7 采用CaCl2与NaOH的双液法加固地基时,两种溶液在土中相遇即反应生成Ca(OH)2与NaCl。前者将沉淀在土粒周围而起到胶结与填充的双重作用。由于黄土是钙、镁离子饱和土,故一般只采用单液法加固。但如要提高加固土强度,也可考虑用双液法。施工时如两种溶液先后采用同一容器,则在碱液灌注完成后应将容器中的残留碱液清洗干净,否则,后注入的CaCl2溶液将在容器中立即生成白色的Ca(OH)2沉淀物,从而使注液管堵塞,不利于溶液的渗入,为避免CaCl2溶液在土中置换过多的碱液中的钠离子,规定两种溶液间隔灌注时间不应少于8h~12h,以便使先注入的碱液与被加固土体有较充分的反应时间。
    施工中应注意安全操作,并备工作服、胶皮手套、风镜、围裙、鞋罩等。皮肤如沾上碱液,应立即用5%浓度的硼酸溶液冲洗。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12
微信、QQ、手机浏览器等软件扫一扫 即可阅读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