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9.5 硫化物污水
9.5.1 高浓度硫化物污水宜回收其中的硫,不易回收硫的污水,宜采用化学絮凝沉淀法处理。
9.5.2 当采用石灰-硫酸亚铁沉淀法处理时,污水处理终点的pH值宜为8~9,并宜适量添加聚丙烯酰胺作助凝剂。
9.5.3 当污水中硫化物的浓度小于10mg/L时,可采用臭氧、氯或芬顿试剂氧化法处理,并应达标排放。
9.5.4 硫化物污水不得采用直接加酸法调节pH值。
9.5.5 化学沉淀法产生的污泥可采用离心沉降机或板框压滤机进行脱水处理。
条文说明
9.5.1 含硫化物的污水通常来自染料生产装置、以电石为原料生产有机化工产品的工艺装置等。硫是宝贵的资源,所以能够回收的硫资源应尽量回收。例如在硫化黑染料生产中,从过滤分离出的母液中可回收的硫代硫酸钠。
对以电石为原料生产有机化工产品的生产装置排放的含硫化物污水,采用化学沉淀法处理,可将硫化物降至排放标准。
国内炼油行业产生的含硫化氢的酸性污水通常是采用汽提方法处理。
9.5.2 硫化物的化学沉淀常用的沉淀剂有硫酸亚铁或硫酸亚铁+石灰,石灰主要用于调整pH值,污水处理的终点pH值控制在8~9之间,反应生成硫化亚铁水不溶沉淀物,但这种沉淀物的颗粒特别细,即使以石灰作助凝剂沉降速度也很慢,这时加入适量的聚丙烯酰胺作助凝剂,沉降和澄清速度很快。
9.5.3 臭氧氧化法可以将污水中硫化物处理达到排放标准,硫化物被氧化成硫酸盐或亚硫酸盐,不产生污泥,处理过程较为清洁,但是因为产生臭氧耗电量很大,运行的成本高,但对于含硫化物浓度低于10mg/L的污水,可以采用臭氧氧化法,该法流程简单。
氯氧化剂(氯气、二氧化氯)与臭氧氧化法一样,适宜于处理低浓度的硫化物。
采用芬顿试剂时,氧化和沉淀同时发生,可以减少硫酸亚铁用量和污泥量。例如新疆某PVC工程的电石污水,原设计采用硫酸亚铁沉淀工艺,后因污水中混入有机污水,影响达标,故增加过氧化氢,改用芬顿试剂法,结果出水的COD值较硫酸亚铁沉淀法更低,化学品消耗和污泥量少了许多,COD和硫化物浓度均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一级排放标准。
9.5.4 国内一些工厂采用催化氧化法处理含硫化物污水,以硫酸锰碱性溶液作为催化剂,空气作为氧化剂,先采用加酸方法调节酸碱度,结果周围硫化氢的恶臭味很大,空气受到污染,经催化氧化后,硫化物远没有达到排放标准。所以催化氧化法作为预处理手段是可以的,不能用作最后达标处理的方法,处理过程中不得采用直接加酸方法调节酸碱度,以免产生硫化氢污染环境,除非对产生的硫化氢气体有收集和处理措施。
9.5.5 絮凝沉淀法产生的污泥量较大,固体含量在1%左右,但污泥的脱水性能好,浓缩脱水比较容易,可采用卧式螺旋离心沉降机或板框压滤机进行污泥脱水处理,泥饼含水率较低,便于处置。
对以电石为原料生产有机化工产品的生产装置排放的含硫化物污水,采用化学沉淀法处理,可将硫化物降至排放标准。
国内炼油行业产生的含硫化氢的酸性污水通常是采用汽提方法处理。
9.5.2 硫化物的化学沉淀常用的沉淀剂有硫酸亚铁或硫酸亚铁+石灰,石灰主要用于调整pH值,污水处理的终点pH值控制在8~9之间,反应生成硫化亚铁水不溶沉淀物,但这种沉淀物的颗粒特别细,即使以石灰作助凝剂沉降速度也很慢,这时加入适量的聚丙烯酰胺作助凝剂,沉降和澄清速度很快。
9.5.3 臭氧氧化法可以将污水中硫化物处理达到排放标准,硫化物被氧化成硫酸盐或亚硫酸盐,不产生污泥,处理过程较为清洁,但是因为产生臭氧耗电量很大,运行的成本高,但对于含硫化物浓度低于10mg/L的污水,可以采用臭氧氧化法,该法流程简单。
氯氧化剂(氯气、二氧化氯)与臭氧氧化法一样,适宜于处理低浓度的硫化物。
采用芬顿试剂时,氧化和沉淀同时发生,可以减少硫酸亚铁用量和污泥量。例如新疆某PVC工程的电石污水,原设计采用硫酸亚铁沉淀工艺,后因污水中混入有机污水,影响达标,故增加过氧化氢,改用芬顿试剂法,结果出水的COD值较硫酸亚铁沉淀法更低,化学品消耗和污泥量少了许多,COD和硫化物浓度均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一级排放标准。
9.5.4 国内一些工厂采用催化氧化法处理含硫化物污水,以硫酸锰碱性溶液作为催化剂,空气作为氧化剂,先采用加酸方法调节酸碱度,结果周围硫化氢的恶臭味很大,空气受到污染,经催化氧化后,硫化物远没有达到排放标准。所以催化氧化法作为预处理手段是可以的,不能用作最后达标处理的方法,处理过程中不得采用直接加酸方法调节酸碱度,以免产生硫化氢污染环境,除非对产生的硫化氢气体有收集和处理措施。
9.5.5 絮凝沉淀法产生的污泥量较大,固体含量在1%左右,但污泥的脱水性能好,浓缩脱水比较容易,可采用卧式螺旋离心沉降机或板框压滤机进行污泥脱水处理,泥饼含水率较低,便于处置。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设计水量、水质
- 4 收集与预处理
- 5 物化处理
- 5.1 格栅
- 5.2 调节与均质
- 5.3 隔油
- 5.4 气浮
- 5.5 中和与pH调节
- 5.6 混凝
- 5.7 沉淀
- 5.8 过滤
- 5.9 化学氧化与消毒
- 6 厌氧生物处理
- 6.1 一般规定
- 6.2 水解酸化反应器
- 6.3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 6.4 厌氧生物滤池
- 7 活性污泥法
- 7.1 一般规定
- 7.2 传统活性污泥工艺
- 7.3 生物脱氮除磷
- 7.4 纯氧曝气工艺
- 7.5 氧化沟工艺
- 7.6 序批式活性污泥工艺
- 7.7 膜生物反应器
- 8 生物膜法
- 8.1 一般规定
- 8.2 生物接触氧化
- 8.3 曝气生物滤池
- 9 化工特种污染物处理
- 9.1 一般规定
- 9.2 氨氮污水
- 9.3 有机磷污水
- 9.4 含氟污水
- 9.5 硫化物污水
- 9.6 含汞污水
- 9.7 含铬污水
- 9.8 含铜污水
- 9.9 含氰污水
- 10 回用处理
- 10.1 一般规定
- 10.2 吸附
- 10.3 离子交换
- 10.4 超(微)滤
- 10.5 反渗透
- 11 污泥处理与处置
- 11.1 一般规定
- 11.2 污泥的输送
- 11.3 污泥浓缩
- 11.4 污泥厌氧消化
- 11.5 污泥脱水和干化
- 11.6 污泥处置
- 12 总体设计
- 12.1 场址
- 12.2 总体布置
- 12.3 建(构)筑物设置
- 12.4 监控与分析化验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