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5.2 路面边缘排水系统
5.2.1 路面边缘排水系统应沿路面结构外侧边缘设置,宜由透水性填料集水沟、纵向排水管、横向出水管和过滤织物等组成,如图5.2.1所示。
图5.2.1 边缘排水系统示意图(尺寸单位:mm)
1-面层;2-基层;3-垫层;
4-路肩面层;5-集水沟;6-排水管;
7-出水管;8-反滤织物;9- 回填路肩面层
5.2.2 集水沟的断面尺寸应根据透水材料的渗透系数和设计泄水能力需要确定。集水沟底面的最小宽度,对于新建路面,不宜小于0.3m;对于旧路面新增边缘排水系统,应能保证排水管两侧各有至少0.1m宽的透水填料。透水填料底面和外侧应铺反滤织物。
5.2.3 透水性填料宜采用水泥处治开级配碎石,其空隙率宜为15%~20%。粗集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31.5mm,粒径4.75mm以下的细粒含量不应超过16%,2.36mm以下的细粒含量不应超过6%。集料在通过率为15%时的粒径应为排水管槽口宽或孔口直径的1.0~1.2倍。水泥处治集料的配合比,应按透水性要求和施工要求通过试配确定,水泥同集料的比例可为1:6~1:10,水灰比可为0.35~0.47。
5.2.4 纵向带孔排水管管径应按设计流量根据水力计算确定,宜在70~150mm范围内选用。管材强度及埋设深度应保证不被车辆或施工机械压坏。新建路面时,排水管管底宜与基层底面齐平;旧路面新增边缘排水系统时,管中心应低于基层顶面。排水管的纵坡宜与路线纵坡相同,且不宜小于0.3%。
5.2.5 纵向排水管宜选用聚氯乙烯(PVC)或聚乙烯(PE)塑料管,每延米排水管的开口总面积不宜小于4200mm2。宜设3排槽口或孔口,沿管周边等间隔(120°)排列。设槽口时,槽口的宽度可为1.3mm,长度可为15mm;设孔口时,孔的直径可为5mm。
5.2.6 横向出水管管径应不小于纵向排水管管径,其间距和安设位置应根据水力计算,并结合邻近地面高程和公路纵横断面情况确定,横向坡度不宜小于5%。除了起端和终端外,中间段的出水管宜采用双管的布置方案;出水管与排水管之间应采用圆弧形承口管联结,圆弧半径不宜小于300mm,如图5.2.6所示。埋设出水管应采用反开槽法,并用低透水材料回填。出水管的外露端头应采取用镀锌铁丝网或格栅罩住等措施;出水口的下方应采取铺设水泥混凝土防冲刷垫板或者对泄水道的坡面进行浆砌片石防护等措施,防止冲刷路基边坡。出水水流应引排至排水沟或涵洞内。
图5.2.6 边缘排水系统出水管布置示意图
1-集水沟;2-排水管;3-出水管;
4-半径不小于300mm的弯管;5-承口管
5.2.6排水管管径和出水管间距是影响系统泄水能力的两个主要变量,设计时二者应结合在一起考虑。同时,排水管和出水管的管径不宜过小,出水管的间距不宜过长,以免管内堵塞并便于疏通。因此,对管径和出水管间距作出规定。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总体要求
- 4 路界地表排水
- 4.1 一般规定
- 4.2 路面表面排水
- 4.3 中央分隔带排水
- 4.4 起高段排水
- 4.5 坡面排水
- 5 路面内部排水
- 5.1 一般规定
- 5.2 路面边缘排水系统
- 5.3 排水基层
- 5.4 排水垫层
- 6 路界地下排水
- 6.1 一般规定
- 6.2 地下水勘察
- 6.3 地下排水设施
- 7 公路构造物、下穿道路及沿线设施排水
- 7.1 桥面排水
- 7.2 桥(涵)台和支挡构造物排水
- 7.3 隧道排水
- 7.4 下穿道路排水
- 7.5 沿线设施排水
- 8 特殊地区及特殊路段排水
- 8.1 多年冻土地区
- 8.2 膨胀土地区
- 8.3 黄土地区
- 8.4 盐渍土地区
- 8.5 滑坡路段
- 8.6 水环境敏感路段
- 9 水文与水力计算
- 9.1 水文计算
- 9.2 沟和管的水力计算
- 9.3 泄水口水力计算
- 9.4 地下排水设施水力计算
- 附录A 各种排水构造物用圬工材料强度要求
- 附录B 各种沟管的水力半径和过水断面面积计算表
- 附录C 开口式泄水口截流率计算诺谟图
- 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