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11 交验
6.11.1 空间网格结构的制作、拼装和安装的每道工序完成后均应进行检查,凡未经检查,不得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每道工序的检查均应作出记录,并汇总存档。结构安装完成后必须进行交工验收。
组成空间网格结构的各种节点、杆件、高强度螺栓、其他零配件、构件、连接件等均应有出厂合格证及检验记录。
6.11.2 交工验收时,应检查空间网格结构的各边长度、支座的中心偏移和高度偏差,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边长度的允许偏差应为边长的1/2000且不应大于40mm;
2 支座中心偏移的允许偏差应为偏移方向空间网格结构边长(或跨度)的1/3000,且不应大于30mm;
3 周边支承的空间网格结构,相邻支座高差的允许偏差应为相邻间距的1/400,且不大于15mm;对多点支承的空间网格结构,相邻支座高差的允许偏差应为相邻间距的1/800,且不应大于30mm;支座最大高差的允许偏差不应大于30mm。
6.11.3 空间网格结构安装完成后,应对挠度进行测量。测量点的位置可由设计单位确定。当设计无要求时,对跨度为24m及以下的情况,应测量跨中的挠度;对跨度为24m以上的情况,应测量跨中及跨度方向四等分点的挠度。所测得的挠度值不应超过现荷载条件下挠度计算值的1.15倍。
6.11.4 空间网格结构工程验收,应具备下列文件和记录:
1 空间网格结构施工图、设计变更文件、竣工图;
2 施工组织设计;
3 所用钢材及其他材料的质量证明书和试验报告;
4 零部件产品合格证和试验报告;
5 焊接质量检验资料;
6 总拼就位后几何尺寸偏差、支座高度偏差和挠度测量记录。
条文说明
6.11.2 空间网格结构安装中如支座标高产生偏差,可用钢板垫平垫实。如支座水平位置超过允许值,应由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共同研究解决办法。严禁用捯链等强行就位。
6.11.3 空间网格结构若干控制点的挠度是对设计和施工的质量综合反映,故必须测量这些数据值并记录存档。挠度测量点的位置一般由设计单位确定。当设计无要求时,对小跨度,设在下弦中央一点;对大、中跨度,可设五点:下弦中央一点,两向下弦跨度四分点处各二点;对三向网架应测量每向跨度三个四等分点处的挠度,测量点应能代表整个结构的变形情况。本条文中允许实测挠度值大于现荷载条件下挠度计算值(最多不超过15%)是考虑到材料性能、施工误差与计算上可能产生的偏差。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6.10 组合空间网格结构施工
- 下一节:附录A 常用网架形式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3.1 结构选型
- 3.2 网架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
- 3.3 网壳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
- 3.4 立体桁架、立体拱架与张弦立体拱架设计的基本规定
- 3.5 结构挠度容许值
- 4 结构计算
- 4.1 一般计算原则
- 4.2 静力计算
- 4.3 网壳的稳定性计算
- 4.4 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 5 杆件和节点的设计构造
- 5.1 杆件
- 5.2 焊接空心球节点
- 5.3 螺栓球节点
- 5.4 嵌入式毂节点
- 5.5 铸钢节点
- 5.6 销轴式节点
- 5.7 组合结构的节点
- 5.8 预应力索节点
- 5.9 支座节点
- 6 制作、安装与交验
- 6.1 一般规定
- 6.2 制作与拼装要求
- 6.3 高空散装法
- 6.4 分条或分块安装法
- 6.5 滑移法
- 6.6 整体吊装法
- 6.7 整体提升法
- 6.8 整体顶升法
- 6.9 折叠展开式整体提升法
- 6.10 组合空间网格结构施工
- 6.11 交验
- 附录A 常用网架形式
- 附录B 常用网壳形式
- 附录C 网壳等效刚度的计算
- 附录D 组合网架结构的简化计算
- 附录E 网壳结构稳定承载力计算公式
- 附录F 多维反应谱法计算公式
- 附录G 用于屋盖的网架结构竖向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的简化计算
- 附录H 网壳结构水平地震内力系数
- 附录J 嵌入式毂节点主要尺寸的计算公式
- 附录K 橡胶垫板的材料性能及计算构造要求
- 本规程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