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8 整体顶升法
6.8.1 当空间网格结构采用整体顶升法时,宜利用空间网格结构的支承柱作为顶升时的支承结构,也可在原支承柱处或其附近设置临时顶升支架。
6.8.2 顶升用的支承柱或临时支架上的缀板间距,应为千斤顶使用行程的整倍数,其标高偏差不得大于5mm,否则应用薄钢板垫平。
6.8.3 顶升千斤顶可采用螺旋千斤顶或液压千斤顶,其使用负荷能力应将额定负荷能力乘以折减系数,丝杠千斤顶取0.6~0.8,液压千斤顶取0.4~0.6。各千斤顶的行程和升起速度必须一致,千斤顶及其液压系统必须经过现场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6.8.4 顶升时各顶升点的允许高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应大于相邻两个顶升支承结构间距的1/1000,且不应大于15mm;
2 当一个顶升点的支承结构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千斤顶时,不应大于千斤顶间距的1/200,且不应大于10mm。
6.8.5 千斤顶应保持垂直,千斤顶或千斤顶合力的中心与顶升点结构中心线偏移值不应大于5mm。
6.8.6 顶升前及顶升过程中空间网格结构支座中心对柱基轴线的水平偏移值不得大于柱截面短边尺寸的1/50及柱高的1/500。
6.8.7 顶升用的支承结构应进行稳定性验算,验算时除应考虑空间网格结构和支承结构自重、与空间网格结构同时顶升的其他静载和施工荷载外,尚应考虑上述荷载偏心和风荷载所产生的影响。如稳定性不满足时,应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条文说明
6.8.4 整体顶升法允许升差值的规定同本规程第6.7.3条,由于整体顶升法大多用于支点较少的点支承空间网格结构,一般跨度较大,因此,允许升差值有所不同。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6.7 整体提升法
- 下一节:6.9 折叠展开式整体提升法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3.1 结构选型
- 3.2 网架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
- 3.3 网壳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
- 3.4 立体桁架、立体拱架与张弦立体拱架设计的基本规定
- 3.5 结构挠度容许值
- 4 结构计算
- 4.1 一般计算原则
- 4.2 静力计算
- 4.3 网壳的稳定性计算
- 4.4 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 5 杆件和节点的设计构造
- 5.1 杆件
- 5.2 焊接空心球节点
- 5.3 螺栓球节点
- 5.4 嵌入式毂节点
- 5.5 铸钢节点
- 5.6 销轴式节点
- 5.7 组合结构的节点
- 5.8 预应力索节点
- 5.9 支座节点
- 6 制作、安装与交验
- 6.1 一般规定
- 6.2 制作与拼装要求
- 6.3 高空散装法
- 6.4 分条或分块安装法
- 6.5 滑移法
- 6.6 整体吊装法
- 6.7 整体提升法
- 6.8 整体顶升法
- 6.9 折叠展开式整体提升法
- 6.10 组合空间网格结构施工
- 6.11 交验
- 附录A 常用网架形式
- 附录B 常用网壳形式
- 附录C 网壳等效刚度的计算
- 附录D 组合网架结构的简化计算
- 附录E 网壳结构稳定承载力计算公式
- 附录F 多维反应谱法计算公式
- 附录G 用于屋盖的网架结构竖向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的简化计算
- 附录H 网壳结构水平地震内力系数
- 附录J 嵌入式毂节点主要尺寸的计算公式
- 附录K 橡胶垫板的材料性能及计算构造要求
- 本规程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