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4.1 一般计算原则
4.1.1 空间网格结构应进行重力荷载及风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内力计算,并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地震、温度变化、支座沉降及施工安装荷载等作用下的位移、内力进行计算。空间网格结构的内力和位移可按弹性理论计算;网壳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计算应考虑结构的非线性影响。
4.1.2 对非抗震设计,作用及作用组合的效应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进行计算,在杆件截面及节点设计中,应按作用基本组合的效应确定内力设计值;对抗震设计,地震组合的效应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计算。在位移验算中,应按作用标准组合的效应确定其挠度。
4.1.3 对于单个球面网壳和圆柱面网壳的风载体型系数,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取值;对于多个连接的球面网壳和圆柱面网壳,以及各种复杂形体的空间网格结构,当跨度较大时,应通过风洞试验或专门研究确定风载体型系数。对于基本自振周期大于0.25s的空间网格结构,宜进行风振计算。
4.1.4 分析网架结构和双层网壳结构时,可假定节点为铰接,杆件只承受轴向力;分析立体管桁架时,当杆件的节间长度与截面高度(或直径)之比不小于12(主管)和24(支管)时,也可假定节点为铰接;分析单层网壳时,应假定节点为刚接,杆件除承受轴向力外,还承受弯矩、扭矩、剪力等。
4.1.5 空间网格结构的外荷载可按静力等效原则将节点所辖区域内的荷载集中作用在该节点上。当杆件上作用有局部荷载时,应另行考虑局部弯曲内力的影响。
4.1.6 空间网格结构分析时,应考虑上部空间网格结构与下部支承结构的相互影响。空间网格结构的协同分析可把下部支承结构折算等效刚度和等效质量作为上部空间网格结构分析时的条件;也可把上部空间网格结构折算等效刚度和等效质量作为下部支承结构分析时的条件;也可以将上、下部结构整体分析。
4.1.7 分析空间网格结构时,应根据结构形式、支座节点的位置、数量和构造情况以及支承结构的刚度,确定合理的边界约束条件。支座节点的边界约束条件,对于网架、双层网壳和立体桁架,应按实际构造采用两向或一向可侧移、无侧移的铰接支座或弹性支座;对于单层网壳,可采用不动铰支座,也可采用刚接支座或弹性支座。
4.1.8 空间网格结构施工安装阶段与使用阶段支承情况不一致时,应区别不同支承条件分析计算施工安装阶段和使用阶段在相应荷载作用下的结构位移和内力。
4.1.9 根据空间网格结构的类型、平面形状、荷载形式及不同设计阶段等条件,可采用有限元法或基于连续化假定的方法进行计算。选用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网架、双层网壳和立体桁架宜采用空间杆系有限元法进行计算;
2 单层网壳应采用空间梁系有限元法进行计算;
3 在结构方案选择和初步设计时,网架结构、网壳结构也可分别采用拟夹层板法、拟壳法进行计算。
条文说明
4.1.1 空间网格结构主要应对使用阶段的外荷载(对网架结构主要为竖向荷载,网壳结构则包括竖向和水平向荷载)进行内力、位移计算,对单层网壳通常要进行稳定性计算,并据此进行杆件截面设计。此外,对地震、温度变化、支座沉降及施工安装荷载,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内力、位移计算。由于在大跨度结构中风荷载往往非常关键,本条特别强调风荷载作用下的计算。
4.1.3 风荷载往往对网壳的内力和变形有很大影响,对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中没有相应的风荷载体型系数及跨度较大的复杂形体空间网格结构,应进行模型风洞试验以确定风荷载体型系数,也可通过数值风洞等方法分析确定体型系数。大跨度结构的风振问题非常复杂,特别对于大型、复杂形体的空间网格结构宜进行基于随机振动理论的风振响应计算或风振时程分析。
4.1.4 网架结构、双层网壳和立体桁架的计算模型可假定为空间铰接杆系结构,忽略节点刚度的影响,不计次应力;单层网壳的计算模型应假定为空间刚接梁系结构,杆件要承受轴力、弯矩(包括扭矩)和剪力。
立体桁架中,主管是指在节点处连续贯通的杆件,如桁架弦杆;支管则指在节点处断开并与主管相连的杆件,如与主管相连的腹杆。
4.1.5 作用在空间网格结构杆件上的局部荷载在分析时先按静力等效原则换算成节点荷载进行整体计算,然后考虑局部弯曲内力的影响。
4.1.6 空间网格结构与其支承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往往十分复杂,因此分析时应考虑两者的相互作用而进行协同分析。结构分析时应根据上、下部的影响设计结构体系的传力路线,确定上、下部连接的刚度并选择合适的计算模型。
4.1.7 空间网格结构的支承条件对结构的计算结果有较大的影响,支座节点在哪些方向有约束或为弹性约束应根据支承结构的刚度和支座节点的连接构造来确定。
网架结构、双层网壳按铰接杆系结构每个节点有三个线位移来确定支承条件,网架结构一般下部为独立柱或框架柱支承,柱的水平侧向刚度较小,并由于网架受力为类似于板的弯曲型,因此对于网架支座的约束可采用两向或一向可侧移铰接支座或弹性支座;单层网壳结构按刚接梁系结构每个节点有三个线位移和三个角位移来确定支承条件。因此,单层网壳支承条件的形式比网架结构和双层网壳的要多。
4.1.8 网格结构在施工安装阶段的支承条件往往与使用阶段不一致,如采用悬挑拼装施工的网壳结构,其支承边界条件与使用状态下网壳的边界条件完全不同。此时应特别注意施工安装阶段全过程位移和内力分析计算,并可作为网壳的初内力和初应变而残留在网壳内。
4.1.9 网格结构的计算方法较多,列入本规程的只是比较常用的和有效的计算方法。总体上包括两类计算方法,即基于离散化假定的有限元方法(包括空间杆系有限元法和空间梁系有限元法)和基于连续化假定的方法(包括拟夹层板分析法和拟壳分析法)。
空间杆系有限元法即空间桁架位移法,可用来计算各种形式的网架结构、双层网壳结构和立体桁架结构。
空间梁系有限元法即空间刚架位移法,主要用于单层网壳的内力、位移和稳定性计算。
拟夹层板分析法和拟壳分析法物理概念清晰,有时计算也很方便,常与有限元法互为补充,但计算精度和适用性不如有限元法,故本规程建议仅在结构方案选择和初步设计时采用。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3.1 结构选型
- 3.2 网架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
- 3.3 网壳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
- 3.4 立体桁架、立体拱架与张弦立体拱架设计的基本规定
- 3.5 结构挠度容许值
- 4 结构计算
- 4.1 一般计算原则
- 4.2 静力计算
- 4.3 网壳的稳定性计算
- 4.4 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 5 杆件和节点的设计构造
- 5.1 杆件
- 5.2 焊接空心球节点
- 5.3 螺栓球节点
- 5.4 嵌入式毂节点
- 5.5 铸钢节点
- 5.6 销轴式节点
- 5.7 组合结构的节点
- 5.8 预应力索节点
- 5.9 支座节点
- 6 制作、安装与交验
- 6.1 一般规定
- 6.2 制作与拼装要求
- 6.3 高空散装法
- 6.4 分条或分块安装法
- 6.5 滑移法
- 6.6 整体吊装法
- 6.7 整体提升法
- 6.8 整体顶升法
- 6.9 折叠展开式整体提升法
- 6.10 组合空间网格结构施工
- 6.11 交验
- 附录A 常用网架形式
- 附录B 常用网壳形式
- 附录C 网壳等效刚度的计算
- 附录D 组合网架结构的简化计算
- 附录E 网壳结构稳定承载力计算公式
- 附录F 多维反应谱法计算公式
- 附录G 用于屋盖的网架结构竖向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的简化计算
- 附录H 网壳结构水平地震内力系数
- 附录J 嵌入式毂节点主要尺寸的计算公式
- 附录K 橡胶垫板的材料性能及计算构造要求
- 本规程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