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B.1 桩基础集中参数建模方法
B.1.1 土与桩基础静力相互作用建模的集中参数法(图B.1.1-1)中非线性土弹簧可采用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图B.1.1-2);地基反力上限值可按表B.1.1规定确定。
1-简化为梁单元模拟;2-桥墩;3-承台;4-桩;kv-桩尖竖向地
基弹簧初始刚度;ksv-桩周竖向地基弹簧初始刚度;kh-桩侧水平地基弹
簧初始刚度;khf-承台侧面水平地基弹簧初始刚度
表B.1.1 地基反力的上限值
图B.1.1-2 桩土相互作用地基弹簧模型
1-桩压入;2-桩拔出;Ph-水平地基反力;Phy-水平地基反力上限;
uh-水平地基变形;Pv-桩尖竖向地基反力;Pvy-桩尖竖向地基反力上限;
uv-桩尖竖向地基变形;Psv-桩周竖向地基反力;
Psvy-桩周竖向地基反力上限值;usv-桩周竖向地基变形
B.1.2 桩侧水平地基弹簧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桩侧水平地基弹簧初始刚度应按下式计算:
(B.1.2-1)
Kh——桩侧水平基床系数(kN/m3),取计算位置的基床系数K,包含由于基础尺寸效应而对基本基床系数的修正,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07规定的方法确定;
△1——水平弹簧刚度计算范围内桩的长度(m);
D——桩的直径或宽度(m)。
2 当水平地震作用方向所在竖直面内有n根桩时,初始刚度kh应乘以桩构件相互影响系数k,并应按下式计算:
h0——桩构件埋入地面或局部冲刷线以下的计算深度(m),h0=3(D+1);
xn——与桩构件数目有关的水平地基刚度调整系数,可按表B.1.2-1取值。
表B.1.2-1 水平地基刚度调整系数xn
3 水平地基反力上限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B.1.2-3)
(B.1.2-4)
(B.1.2-5)
(B.1.2-6)
式中:D0——桩构件侧面土抗力的计算宽度(m),可按表B.1.2-2取值;
[σp]——桩侧水平地基压应力(kPa);
z——计算位置的深度(m);
γ——土的容重(有水时考虑水浮力)(kN/m3);
c——土的黏聚力(kPa);
k——桩构件相互影响系数;
Kp——被动土压力系数;
Ks——主动土压力系数;
φ——土的内摩擦角;
η——系数,η=D0/D。
表B.1.2-2 桩构件侧面土抗力的计算宽度D0
B.1.3 桩尖竖向地基弹簧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桩尖竖向地基弹簧初始刚度应按下式计算:
(B.1.3)
式中:kv——桩尖竖向地基弹簧初始刚度(kN/m);
Kv——桩尖竖向基床系数(kN/m3),取计算位置的基床系数K,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07规定的方法确定;
Av——桩尖面积(m2)。
2 桩尖承载力上限值,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TB 10002.5计算。
3 当桩尖土受拉时,不计其地基反力。
B.1.4 桩周竖向地基弹簧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桩周竖向地基弹簧初始刚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B.1.4-1)
(B.1.4-2)
式中:ksv——桩周竖向地基弹簧初始刚度(kN/m);
Ksv——桩周竖向基床系数(kN/m3);
△1——桩周竖向基床系数计算范围内桩的长度(m);
U——桩截面周长(m)。
2 桩周承载力上限值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TB 10002.5计算。
3 桩顶(或局部冲刷线)以下计算桩土分离段长度以内不宜设置桩周竖向地基弹簧,计算桩土分离段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B.1.4-3)
式中:hs——计算桩土分离段长度(m);
D——桩径或宽度(m);
EI——桩的抗弯刚度(kN·m2)。
B.1.5 承台侧面的水平地基弹簧初始刚度可按下式计算:
(B.1.5)
式中:khf——承台正面的水平地基弹簧初始刚度(kN/m);
Af——承台正面的面积(m2)。
B.1.6 桩的非线性特性应采用计入轴力影响的弯矩-曲率关系描述,并应按一般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或钢构件计算。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要求
- 3.1 抗震设防要求
- 3.2 抗震性能要求
- 3.3 地震反应计算
- 3.4 减震设计
- 3.5 地震反应观测
- 4 场地、地基与基础
- 4.1 一般规定
- 4.2 场地
- 4.3 地基与基础
- 4.4 可液化场地
- 4.5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 5 地震作用
- 5.1 一般规定
- 5.2 水平向设计地震动参数
- 5.3 竖向设计地震动参数
- 5.4 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 6 地震反应计算
- 6.1 一般规定
- 6.2 地面结构弹性反应谱方法
- 6.3 地面结构弹塑性反应谱方法
- 6.4 地面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
- 6.5 支座地震反应计算方法
- 6.6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横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 6.7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横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加速度法
- 6.8 隧道纵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 6.9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计算的时程分析方法
- 7 抗震性能的验算方法
- 7.1 一般规定
- 7.2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
- 7.3 钢管混凝土构件和钢构件
- 7.4 基础
- 7.5 支座
- 7.6 梁端支承长度和行车安全
- 7.7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
- 8 高架区间结构
- 8.1 一般规定
- 8.2 地震反应计算
- 8.3 抗震性能验算
- 8.4 抗震构造细节
- 8.5 抗震措施
- 9 高架车站结构
- 9.1 一般规定
- 9.2 地震反应计算
- 9.3 抗震性能验算
- 9.4 抗震构造措施
- 10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
- 10.1 一般规定
- 10.2 隧道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 10.3 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 10.4 抗震性能验算
- 10.5 抗震构造措施
- 附录A 支座的恢复力模型
- 附录B 基于集中参数模型的静力与动力分析方法
- B.1 桩基础集中参数建模方法
- B.2 扩大基础集中参数建模方法
- B.3 静力非线性分析
- B.4 动力非线性分析
- 附录C 多点输入反应谱组合系数的计算方法
- 附录D 动力分析中基础的等代弹簧法
- D.1 桩基础等代弹簧
- D.2 扩大基础等代弹簧
- 附录E 反应位移法中土层位移的简单确定方法
- 附录F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抗剪能力计算方法
- F.1 柱式构件的抗剪能力
- F.2 板构件的抗剪能力
- 附录G 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 G.1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 G.2 钢管混凝土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 G.3 钢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