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5.7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安装
5.7.1 管节及管件的规格、性能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和设计要求,进入施工现场时其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内壁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洁;承插口钢环工作面光洁干净;内衬式管(简称衬筒管)内表面不应出现浮渣、露石和严重的浮浆;埋置式管(简称埋筒管)内表面不应出现气泡、孔洞、凹坑以及蜂窝、麻面等不密实的现象;
2 管内表面出现的环向裂缝或者螺旋状裂缝宽度不应大于0.5mm(浮浆裂缝除外);距离管的插口端300mm范围内出现的环向裂缝宽度不应大于1.5mm;管内表面不得出现长度大于150mm的纵向可见裂缝;
3 管端面混凝土不应有缺料、掉角、孔洞等缺陷。端面应齐平、光滑、并与轴线垂直。端面垂直度应符合表5.7.1的规定;
4 外保护层不得出现空鼓、裂缝及剥落;
5 橡胶圈应符合本规范第5.6.5条规定。
5.7.2 承插式橡胶圈柔性接口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清理管道承口内侧、插口外部凹槽等连接部位和橡胶圈;
2 将橡胶圈套入插口上的凹槽内,保证橡胶圈在凹槽内受力均匀、没有扭曲翻转现象;
3 用配套的润滑剂涂擦在承口内侧和橡胶圈上,检查涂覆是否完好;
4 在插口上按要求做好安装标记,以便检查插入是否到位;
5 接口安装时,将插口一次插入承口内,达到安装标记为止;
6 安装时接头和管端应保持清洁;
7 安装就位,放松紧管器具后进行下列检查:
1)复核管节的高程和中心线;
2)用特定钢尺插入承插口之间检查橡胶圈各部的环向位置,确认橡胶圈在同一深度;
3)接口处承口周围不应被胀裂;
4)橡胶圈应无脱槽、挤出等现象;
5)沿直线安装时,插口端面与承口底部的轴向间隙应大于5mm,且不大于表5.7.2规定的数值。
5.7.3 采用钢制管件连接时,管件应进行防腐处理。
5.7.4 现场合拢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安装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合拢处上、下游管道接装长度、中心位移偏差;
2 合拢位置宜选择在设有人孔或设备安装孔的配件附近;
3 不允许在管道转折处合拢;
4 现场合拢施工焊接不宜在高温时段进行。
5.7.5 管道需曲线铺设时,接口的最大允许偏转角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应不大于表5.7.5规定的数值。
1 内壁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洁;承插口钢环工作面光洁干净;内衬式管(简称衬筒管)内表面不应出现浮渣、露石和严重的浮浆;埋置式管(简称埋筒管)内表面不应出现气泡、孔洞、凹坑以及蜂窝、麻面等不密实的现象;
2 管内表面出现的环向裂缝或者螺旋状裂缝宽度不应大于0.5mm(浮浆裂缝除外);距离管的插口端300mm范围内出现的环向裂缝宽度不应大于1.5mm;管内表面不得出现长度大于150mm的纵向可见裂缝;
3 管端面混凝土不应有缺料、掉角、孔洞等缺陷。端面应齐平、光滑、并与轴线垂直。端面垂直度应符合表5.7.1的规定;
表5.7.1 管端面垂直度
管内径(Di)mm | 管端面垂直度允许偏差(mm) |
600~1200 | 6 |
1400~3000 | 9 |
3200~4000 | 13 |
5 橡胶圈应符合本规范第5.6.5条规定。
5.7.2 承插式橡胶圈柔性接口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清理管道承口内侧、插口外部凹槽等连接部位和橡胶圈;
2 将橡胶圈套入插口上的凹槽内,保证橡胶圈在凹槽内受力均匀、没有扭曲翻转现象;
3 用配套的润滑剂涂擦在承口内侧和橡胶圈上,检查涂覆是否完好;
4 在插口上按要求做好安装标记,以便检查插入是否到位;
5 接口安装时,将插口一次插入承口内,达到安装标记为止;
6 安装时接头和管端应保持清洁;
7 安装就位,放松紧管器具后进行下列检查:
1)复核管节的高程和中心线;
2)用特定钢尺插入承插口之间检查橡胶圈各部的环向位置,确认橡胶圈在同一深度;
3)接口处承口周围不应被胀裂;
4)橡胶圈应无脱槽、挤出等现象;
5)沿直线安装时,插口端面与承口底部的轴向间隙应大于5mm,且不大于表5.7.2规定的数值。
表5.7.2 管口间的最大轴向间隙
管内径(Di)(mm) | 内衬式管(衬筒管) | 埋置式管(埋筒管) | ||
单胶圈(mm) | 双胶圈(mm) | 单胶圈(mm) | 双胶圈(mm) | |
600~1400 | 15 | —— | —— | —— |
1200~1400 | —— | 25 | —— | —— |
1200~4000 | —— | —— | 25 | 25 |
5.7.4 现场合拢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安装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合拢处上、下游管道接装长度、中心位移偏差;
2 合拢位置宜选择在设有人孔或设备安装孔的配件附近;
3 不允许在管道转折处合拢;
4 现场合拢施工焊接不宜在高温时段进行。
5.7.5 管道需曲线铺设时,接口的最大允许偏转角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应不大于表5.7.5规定的数值。
表5.7.5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沿曲线安装接口的最大允许偏转角
管材种类 | 管径D¡(mm) | 允许平面转角(º) |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 | 600~1000 | 1.5 |
1200~2000 | 1.0 | |
2200~4000 | 0.5 |
条文说明
本规范新增了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安装施工内容,在工程实践基础上参考了《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GB/T 19685-2005有关内容编制而成。
5.7.1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分为内衬式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和埋置式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内衬式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简称为内衬式管或衬筒管,通常采用离心工艺生产;埋置式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简称为埋置式管或埋筒管,一般采用立式振动成型工艺生产。
第2款对管内表面裂缝作出规定,管内表面不允许出现影响使用寿命的有害裂缝;但实践表明内衬层超过一定厚度时,总会出现一些裂缝,应加以限制。
5.7.2 本条第7款所指的特定钢尺,也称钢制测隙规,其要求:厚0.4~0.5mm,宽15mm,长200mm以上;将其插入承插口之间检查橡胶圈各部的环向位置,是否在插口环的凹槽内,橡胶圈是否在同一深度,间隙是否符合要求。
5.7.4 分段施工必然形成现场合拢。本条对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现场合拢施工做出规定,除正确选择位置外,施工应严格控制合拢处上、下游管道接装长度、中心位移偏差以便形成直管对接合拢。
5.7.1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分为内衬式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和埋置式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内衬式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简称为内衬式管或衬筒管,通常采用离心工艺生产;埋置式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简称为埋置式管或埋筒管,一般采用立式振动成型工艺生产。
第2款对管内表面裂缝作出规定,管内表面不允许出现影响使用寿命的有害裂缝;但实践表明内衬层超过一定厚度时,总会出现一些裂缝,应加以限制。
5.7.2 本条第7款所指的特定钢尺,也称钢制测隙规,其要求:厚0.4~0.5mm,宽15mm,长200mm以上;将其插入承插口之间检查橡胶圈各部的环向位置,是否在插口环的凹槽内,橡胶圈是否在同一深度,间隙是否符合要求。
5.7.4 分段施工必然形成现场合拢。本条对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现场合拢施工做出规定,除正确选择位置外,施工应严格控制合拢处上、下游管道接装长度、中心位移偏差以便形成直管对接合拢。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5.6 钢筋混凝土管及预(自)应力混凝土管安装
- 下一节:5.8 玻璃钢管安装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3.1 施工基本规定
- 3.2 质量验收基本规定
- 4 土石方与地基处理
- 4.1 一般规定
- 4.2 施工降排水
- 4.3 沟槽开挖与支护
- 4.4 地基处理
- 4.5 沟槽回填
- 4.6 质量验收标准
- 5 开槽施工管道主体结构
- 5.1 一般规定
- 5.2 管道基础
- 5.3 钢管安装
- 5.4 钢管内外防腐
- 5.5 球墨铸铁管安装
- 5.6 钢筋混凝土管及预(自)应力混凝土管安装
- 5.7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安装
- 5.8 玻璃钢管安装
- 5.9 硬聚氯乙烯、聚乙烯管及其复合管安装
- 5.10 质量验收标准
- 6 不开槽施工管道主体结构
- 6.1 一般规定
- 6.2 工作井
- 6.3 顶管
- 6.4 盾构
- 6.5 浅埋暗挖
- 6.6 定向钻及夯管
- 6.7 质量验收标准
- 7 沉管和桥管施工主体结构
- 7.1 一般规定
- 7.2 沉管
- 7.3 桥管
- 7.4 质量验收标准
- 8 管道附属构筑物
- 8.1一般规定
- 8.2 井室
- 8.3 支墩
- 8.4 雨水口
- 8.5 质量验收标准
- 9 管道功能性试验
- 9.1 一般规定
- 9.2 压力管道水压试验
- 9.3 无压管道的闭水试验
- 9.4 无压管道的闭气试验
- 9.5 给水管道冲洗与消毒
- 附录A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分项、分部、单位工程划分
- 附录B 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 附录C 注水法试验
- 附录D 闭水法试验
- 附录E 闭气法试验
- 附录F 混凝土结构无压管道渗水量测与评定方法
- 附录G 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质量缺陷评定方法
- 附录H 聚氨酯(PU)涂层
- H.1 聚氨酯涂料
- H.2 涂敷工艺
- H.3 涂层质量检验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